首页
Homepage
新闻中心
Newscenter
海外学习
Study Abroad
学生交流
Exchange Students
出国出境
Outbound
外籍教师
Foreign Teachers
通知公告
Annoucements
合作办学
Cooperative Education
来华留学
International Students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海外学习>>正文
 
 
我在英国见识人本主义精神
2007-11-15 16:20     (点击: )
[文章下载] [字号: ]

河南财经学院跨文化研究所邹力

对人本主义,《新大英百科全书》这样解释:“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,常被视为文艺复兴的主题。”人本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文化,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,发展于启蒙运动。在当代社会不断得到完善,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。西方人一直把人本主义视为他们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,一直在强调人的价值、人的尊严,提倡关怀人、尊重人、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,把人本主义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。平等的观念、尊重人的观念贯彻于一切社会公共生活中,制抑着因门第、财富而造就的等级主义、特权思想,即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,它奠定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。

几年前,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,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。一年的留学生活使我对西方人的人本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,虽时光流逝,仍使我难以忘怀。

奉献爱心的慈善店

慈善店是由基督教会经营的非营利性商店,在许多社区都能找到,主要销售服装、书籍、小装饰物、旧家具等日常用品,价格极为低廉,全部为旧货,多为本地人捐赠。中国人总是把过时的服装或不用的物品“压箱底”,认为把用过的东西送人“丢面子”。而英国人则把不用的物品捐赠给慈善店,经过洗涤、消毒、熨烫后卖出去。20便士可买一本小说或一个烛台,2英镑可买一条合身的裙子,4英镑可买一件西服或风衣……低薪的本地人及留学生喜欢光顾,我和先生也常去那里。它不同于其他商店,明显的标志是每件衣服只有一款一件,每种物品只有一种,没有重样,价格低廉,且不用担心“垃圾商品”。英国人喜欢看小说,买来低价的,看完就捐出去,而且保存得干干净净。我的英国女房东就送给我的儿子十几本这样的小说,既促进了友情,又不成为负担。回国后我常想中国何时也能有这类商店的存在?“爱心”的奉献不是一时的,长期的爱心奉献可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体现。

尊重病人隐私的病房

我的女房东因一个小手术而住院,我去探望她。走进病房大楼一楼,俨然一个咖啡厅,有吧台销售饮品,穿着病号服的病人及亲属围坐在圆桌前轻声交谈,温馨的氛围使你忘却了这是医院。走进病房,一个像教室大小的房间住着6个病人,没有家属陪护,病房内整洁、安静,每个病床的三面由布帘围着,好似一个封闭的小房间,可拉可合,没必要担心别人窥视自己的隐私。我的家人多为医生,我很熟悉中国的病房:三个病人加上多位陪护(亲朋好友,男人或女人)。医生查房,病人大小便,换衣服都在众目睽睽之下,似乎在医院就没有隐私而言;亲属大声喧哗,根本不在意其他病人是否需要休息。当时我就想:中国医院的病房何时也能改变现有的环境,对病人这一弱势群体是否更应给予足够的尊重。

借校服、买皮鞋的经历

同年8月,先生携儿子到英国探访我。在英国朋友的帮助下,我为儿子联系到一所中学借读,当然还要准备校服,需要近一百英镑的开销。考虑到我们的经济情况及短暂的借读时间,朋友从该中学“借”来带有校徽的黑色外罩,我只需要准备领带、皮鞋即可。走进鞋店,售货员笑脸相迎,问明你的所需,拿出一条皮尺,量了我儿子双脚的长短和脚围周长,然后搬出几盒款式不同,尺码相似的皮鞋,啊,大小正合适,很快我们满载而归。现在我还保留着这双鞋,那件“借”来的校服已还给校方。如今我常想,如果我有机会当上售货员,我也会备一条皮尺,尽心尽力地为顾客服务。当然如果每年新生军训后“压箱底”的迷彩服捐给或“借”给次年的新生或贫困生,不是更加物有所值吗?这才是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人人献出一份爱,世界才会变成爱的海洋。

与英国警察“打交道”的感动

我们全家与另几位中国留学生合租英国女房东的一个大房子。街上的邻居多为英国人,还有一家美国人,一家印巴人(我们把印度、巴基斯坦移民称为印巴人)。我的儿子因陌生的环境及语言障碍,下午四点放学后就躲在家里看电视。而邻居的几个男孩多次找上门来想找他玩耍。如果我在家,可充当翻译;当我不在家时,儿子就闭门不出。几个大男孩没有办法,就用小石子敲窗户,用篮球“撞”门,更使我儿子感到紧张。我得知后,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房东。没想到,房东一听说马上拿起电话打给警察局,我赶忙劝阻她“没那么严重”,请她告诉孩子们不要打扰我们就可以了。但几分钟后,一辆警车呼啸而至,走下来一位男警官和一位女警官,我们全家都感到诧异不已。在中国,有困难就找110,但中国的警察大概不会为此小事而光顾吧。警官大致问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情况,并认真地一一记下。我向他们表示:我们希望与邻居和睦相处,结交朋友,不希望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。警官们高兴地喝了我们冲好的中国绿茶,承诺会处理好此事,就告辞了。几天后房东告诉我们,警官又来过两次,告知他们已与男孩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沟通,对方表示不会再出现什么麻烦;如果还有问题,可上法庭起诉他们。我们为此感到震撼,这就是我们在海外享受到的“人权”。当然,自此以后,大家平安相处,我们度过了一段和谐、愉快、美好的时光。我感受到: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,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,都应携手共建。

“跳蚤市场”的诚信

一天一位中国同事陪我逛批发市场(即大家耳熟能详的跳蚤市场)。这种市场只有星期日才有,人头攒动,新货、旧货,应有尽有。我看上了一个电水壶,只有2镑钱,还是名牌,就问商家有无质量保证。商家说可当场试用,但不巧的是当时没有电。商家看我犹豫不决,就说“你拿回去用吧,不用付钱,没有问题就下周送钱来。”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,反而感到不好意思,坚持要付钱。而卖家执意不收,我只好带回家。虽然确实有一点接触不良,稍加调整后就可正常使用。第二个周末,我托朋友去付钱时,商家还赞叹说“中国人真讲诚信。”

这个物美价廉的电水壶我至今还使用着。每每看到它,我就会想:买卖双方的诚信是建立在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上。

乘出租车的惬意

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气氛的伦敦街头,乘黑色的出租车显得十分惬意。它们不紧不慢地驶来驶去,是一道古雅的风景线。在机场、车站的出租车站及街道上的车流里,均可以叫到出租。只要车项上的灯及助手席旁的"FOR HIRE"灯均亮着,那么就说明此车正待客出租。英国的这种老式车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宽敞、舒适。车箱内高度足有1.3米,人与行李可“共舞”,丝毫不感拥挤。伦敦的老式出租车有规定,必须保证能够让老人或残疾人专用轮椅或电动代步车顺当地进车。车厢内,还专门设有固定残疾车的把手等。车内通常可坐4个人。司机席与客席有玻璃相隔,乘客可以安心地说些悄悄话。仅此就透露出绅士国度的风度。隔板边有个红色小灯,旁边写着:此灯亮时您就可与司机通话。车价在计价器上表示,到了站后一般要在原车价上附加10%左右的小费。租车起价为一英镑,此后依里程来计算。此外,还要依据人数、行李数、宠物数(因司机而定),再另外加收费用。晚上要附加夜车费,周末及节日也要加费。附加收费并不在计价器上显示。下车后,由助手席窗口付车钱。而在其他城市乘坐出租车,由于本地人多有私家车,乘客较少,出租车不能“招手停”,需要时可打电话到出租车公司预约,告知出发时间及起始地和目的地,出租司机会准时接送客人。

国内的出租车比较小巧且拥挤,小行李可放在后备箱,一些大行李箱根本无法携带,我常常期盼出租车的设计更人性化。最近从英国黑色出租车独家生产商锰铜(MANGANESE BRONZE)控股公司传来消息说,该公司已与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达成原则性协议,计划将于2008年把上海变成伦敦黑色出租车的首个海外生产地,相信未来这种车会独占鳌头,成为大上海的又一道风景线。

救护员的培训

最近我高兴地看到一则消息:12位列车长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。我们在列车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:哪位乘客是医生请到N号车厢,这里有位急病患者急需帮助。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列车上不配备医务人员呢?我在学校工作也有类似的经历。一次我到六楼上课,碰到六、七个学生抬着一名学生慌慌张张往楼下走。我问发生什么事情,学生说他刚一上楼就倒在地上,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。我告诉他们:你们这样抬是会出问题的。但焦急的学生不容分说,还是把这个学生抬到校医院。据说该学生隐瞒了心脏病病情,加之救治不当,送到医院就死亡了。我感到忏悔不已,如果我及时制止学生并叫120,生与死的结果可能会是两样。

这又使我回想在英国的经历:一天我去剑桥大学看朋友,正走在大街上,突然走在前面的两位老太太中的一位倒在地上。我本能的就要上前帮助,朋友阻止了我,告诉我英国人碰到这种情况会理智处理。首先会问当事人:Are you OK?Are you all right?(你怎么了?你好吗?)如果属突发急症,路人就会马上拨打医院救护车,以防救治不当,丧失最佳救治时间。我的女房东在伯明翰大学作博士后工作,她告诉我伯明翰大学所有学院都要派专人进行救护员培训(First-aid Training),系统地学习救护常识、心肺复苏、创伤救护、常见急症及常用药物的使用等。一旦教师或学生发生紧急状况,他/她会出现在现场,提供及时、正确的救护服务,为急症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

时间就是生命。读者朋友,您不认为我们也需要救护培训吗?

课本的循环使用

英国工业化起步早,公众对工业化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有很强的意识。尽管政府没有就教材回收再利用作出明确规定,但为了节约纸张、保护环境、降低教学成本,英国中小学普遍实行课本再利用。我的儿子在英国伯明翰市某公立中学学习,学费全免,教材费也全免。课本不允许带回家,全部循环使用,学校要求学生不得随意涂写,当然也发现有个别低年纪学生乱画乱写。每学年初,校方通知各年级以班为单位回收旧课本。学校鼓励学生保护好课本和课外读物,以便将来回收利用。对课本保护较好的学生,校方会给予一定的奖励。在英国,一些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书籍纸张提供回收服务,还有专门从事旧课本买卖的公司,为课本循环使用提供方便。而且据我所知,国外许多国家均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。

中国政府呼吁:建立节约型社会。部分地方的学校已对课本的循环使用有所作为。相信有着16岁以下3亿人口的中国,如果更大面积的采用,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梦想就能实现。

英国人的感恩、礼貌与现代文明

对于英国人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致歉,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致谢,“谢谢你”和“对不起”的频繁使用,初到英国时感到很不适应。妈妈请儿子倒一杯茶,要说谢谢;基督徒每次饭前要祈祷,感谢上帝的恩赐;走在人行道上的老人听到后边有年轻人急急的走步声,会马上侧身让道,年轻人会说“Excuse me”,并致谢;推着自行车的我站在路边欲过马路,一队急驰的汽车会马上停下来,前灯闪亮,司机挥手致意可通过,我为“车让人”受宠若惊,也会边跑过边挥手致谢;应邀到朋友家做客,离开之前要向主人道谢,第二天要发电子邮件再次表达谢意;欲进教室的学生发现后边不远处的你也要进入,他/她会等在门边,为你开门,请你先进,你也应表示感谢;到商场购物后,顾客与售货员会互致感谢;乘公交车或出租车下车时,乘客都会向司机说“Thank you very much”;乘公交车要排队,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觉地排队。我在国内去过许多城市,发现只有大连人有此良好习惯。

我发现越是受教育层次高的人,越是讲礼貌,越是频繁使用礼貌语。英国的人人为我,我必感恩的社会风气让我感动不已,久而久之我也更加喜爱使用礼貌语。

关闭窗口


Copyright © Office of  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,  (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)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. CopyRight©2005-2014 All Right Reserved  豫ICP备050005861

Address: No.180, Jinshui Dong Road, East Campus,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, Zhengzhou, Henan, Post Code: 450046 E-mail: gjc@huel.edu.cn

Contact number: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nagement Office 86538170, International Exchange  Office 86507381, Foreign Affairs Management Office 86507193,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fice 86507935